针幕动画是什么?逐格描绘是什么?
针幕动画是什么?逐格描绘是什么?
针幕动画最初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一开始它并不是一个动画设备,只是一种儿童玩具。前苏联动画大师亚历山大·皿历克瑟夫(Alexandre Alexeieff)和他的妻子出于对这种雕刻般阴影的喜爱,而将它改造成一种真正的动画设备针幕动画设备。针幕动画设备包含一个插满了针的白色的屏幕,这些针的数目成千上万,并且可以前后活动,每一支针都有它自己的专用洞口。动画师从一边推动那些针,就会在另一边产生阴影,每一支针都有一个阴影:当动画师将这些针全部推出来的时候,整个屏幕上都会变成黑色:当这些针被往回拉的时候,它的阴影就会因为变短而产生半透明的灰色;如果把针拉到底,白色的屏幕就会露出来。就这样,产生了黑、白、灰的渐变。
1933年,亚历克瑟夫夫妇用他们的第一个针幕动画设备制作出了一部动画片《荒山之夜》(Night on Bald Mountain),这部片子取得了成功,也标志着针幕动画技术探索的开始。在那时候,针幕动画的装置还比较简单,很多地方都是用手来调节的,效率比较低。后来经过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动画家们几十年的改造,在1972年,亚历克瑟夫夫妇回到NFB的时候,针幕动画技术已经成熟了:如图3—5l所示,在一个可以衔接前后表面的1×1.2米白板上,有一百万根之多的钢针,借助小滑轮的力量将钢针自由推到准确的位置,再根据针杆的位置创造出不同的调子。就是利用这种装置,亚历克瑟夫在NFB继续制作针幕动画,并给该局的年轻动画家们上课,这个实验与讲课的过程被麦克拉伦编辑成了动画史上著名的纪录影片:“Pinscreen”。除此之外,针幕动画的代表作品还有加拿大电影局动画家JacquesDrouin创作的昏b景》(Mindscape)等(见图3—52)。
6.Potoscope逐格描绘
人物动画的制作是比较复杂的一种,特别是强调真实运动的人物动画,更是对动画家专业素质的挑战。为了尽可能逼真,有些动画师会借助动作捕捉(Motion Capture)系统或逐格描摹方法。早期在1915年,马克斯·佛莱雪(Max Fleischer)发明了“逐格描绘Rotoscope”,便是利用逐格描摹的方法制作了《墨水瓶人》(Out of theInkwell)系列片,《美女贝蒂》(Betty Boop)(见图3—53)和1939年弗雷歇尔工作室制作的《格列佛游记》(Guttiver’S Travels)也是早期逐格描绘动画的代表作品。传统的逐格描绘技术是先将实拍影片投影到纸上,由动画师逐格描摹,然后再重新拍摄转化为动画片。现在用鲍勃·撤比斯顿(Bob Sabistion)设计发明的计算机程序Rotoshop,便可以将记录下来的图像数字化,通过图形数字输入板来处理图像。如图3—54所示,美国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 Linktater)2001年指导的影片《半梦半醒的人生》(Waking Life)及2006年的《黑暗扫描仪》(A ScannerDarkty)及韩国影片《青涩爱恋》便是采用这种技术。这种模拟还原真实动作的类型的动画有着逼真还原生活的效果,但正是如此,往往会局限想象力的发挥。
(责任编辑:卓想动画http://www.zxgzs.com)